幼儿游戏的作用
一、游戏是幼儿的“百草园”
第一次接触“百草园”这个词是上小学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描述了一个幼儿世界的百草园:一个园子,里面有各种花花草草,玩伴在其间尽情的戏耍,还伴有常妈妈的故事……大师笔下的“百草园”着实让我们向往、也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也是有那么一个“百草园”的。如今想起仍是阵阵甜蜜涌上心头,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各种辅导班泛滥成灾:写字班、书画班、乐器班、舞蹈班等等,而孩子们呢,只能不情愿的去学习,再学习,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在学校学,在家里学,周末去兴趣班学。孩子还正在发育的阶段,在身体和脑力上如何能承受住那么多的学习,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因孩子没完成预定的任务而残暴的体罚孩子。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被各种辅导班剥夺了。因此我呼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请想想自己的童年,多了解、学习一下育儿知识,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的意义
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本身,但也不能脱离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里所说的“玩”,也不是无目的、无形式、无要求的乱玩,而是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激发幼儿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品质,发展幼儿的智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性趣是最好的老师,游戏就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基于幼儿期孩子的特点,他们往往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缺少兴趣,而利用游戏加以诱发,则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常常把一些活动设计成一个个游戏,这样便于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一)游戏主导着幼儿的认知发展
1、游戏主导幼儿的记忆
认知包括记忆,思维、想象等。幼儿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所以,我们让他们背古诗,三字经等如果不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记忆力的分法有谐音记忆、形象记忆,游戏对其有很好的铺垫作用,游戏丰富了童年生活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这些好的记忆方法,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2、游戏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体形象性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那么,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如何得到锻炼巩固,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如何更好的得到呵护和培育,这主要靠幼儿阶段的大量游戏,自己玩耍时、和伙伴一起玩耍中才能实现。
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座山测验”发现了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幼儿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往往是把自己的眼睛蒙起来,然后就说你找不到我,有的甚至是一转身就让你找,只要他看不到你就认为你也看不到他,这有点像掩耳盗铃的感觉,但正是这样的阶段,在不断地被其他同伴发现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得到了发展,思维有了进步,克服了自我中心现象,开始向更高的思维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分为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无意和有意想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想象的意向性和目的性不同。幼儿初期的无意想象主要是在感知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游戏中各种表象的组合经常出现。随着言语的发展,在词语的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的想象迅速发展,且越来越丰富,如“过家家”、“打针”等。创造想象是独立自主的将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颖、独特形象的思维过程。在垒积木游戏中,幼儿会用积木垒成各种各样的房子,有的把小虫子抓过去,给他挡雨,有的没积木就用小树枝和树叶、各种残片断瓦来建房子,这都是他们创造想象的有力证明。
(二)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对这句话我们见仁见智,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这就是说孩子们在成长中会有自己的个性,会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认同。而这种过程,游戏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
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游戏中,有的孩子喜欢玩剧烈的对抗游戏,比如“打仗”、“跳山羊”等,有的孩子喜欢玩“柔和”、文明点的游戏,比如“翻手绳”“抓石子”。在这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差异,从而促进了性格的初步形成。
幼儿的自我情绪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自尊、羞愧)发展。艾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幼儿期(3-5岁)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自尊是最值得重视的幼儿情绪体验。自尊需要得到满足,幼儿才会充满自信,体验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在游戏中,相互尊重,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和建议,一起出谋划策,也能达到这种效果。
三、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对其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幼儿的教育而言,游戏也是最佳的途径。小朋友在游戏中难免磕磕绊绊,但是在这磕磕绊绊中他们学会自行化解,学会坚韧,学会包容也学会体谅。经常看到小朋友们闹别扭了,可不到几分钟他们又和好了,又在一起玩耍。这一方面说明游戏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另一方面说明游戏也起到了教育作用,疗伤作用。
1、设计的游戏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
幼儿在游戏中总是选择与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方式来进行游戏,排斥过高或过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而“游戏是幼儿最必须的活动”,它表现在游戏对幼儿而言,不仅具有一种对自发练习的功能,还促进幼儿以略高于现有发展水平的表现方式去行动,使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变化发生在游戏中。幼儿就是无拘无束的玩,不能限制太多的规则,也不能打着游戏的幌子而让孩子多学习(短时间是可以的)。所以说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到幼儿园的身心发展,游戏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也不能为了幼小衔接,及早的进入小学模式的学习。
2、让幼儿拥有足够的游戏时间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内容时需要时间保证,时间是反映游戏水平的客观指标,时间多少与幼儿游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即儿童游戏的时间越充分,其游戏水平提高就越快。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每天至少2小时的户外游戏时间。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幼儿时期要重视幼儿的游戏化过程,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