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学论文

在兴趣中阅读

张艳梅

【编辑日期:2017/12/27 14:59:49】 【作者:曹村中心校】【来源:www.2222.net】【阅读: 】 【字体:

摘要:课内阅读能力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关键词:兴趣 课外阅读            

正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学习教科书知识以外,还会接触到许多课外读物,对于这些读物,学生都会有选择的阅读,对于喜欢的,感兴趣的书籍会不厌其烦的反复阅读,而对于不太感兴趣的会毫不犹豫的摒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帮助孩子阅读更多的书籍,丰富课外知识。

一、课内外结合,激发阅读兴趣

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但是教科书中已经收录许多童话或儿歌,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结合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听课外故事录音。动画片那生动的画面,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话语,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教科书中的名著美文会越来越多。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学生兴趣浓厚,借此机会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查找资料,积累词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感觉写作文不会无话可说,会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进而品尝阅读的快乐,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推荐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与其他学段的学生明显不同,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相对而言难度比较大。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不够,我们认为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

1、经典名著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许多孩子喜爱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等。这是一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放松,二是应试。功利性阅读本无可厚非,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如果多读经典作品,就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现在提倡读经诵典者为数众多,这不是没有缘由的。提倡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新课标中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还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对于小学生而言,问题尤为明显。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中外名著作为经典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新课标推荐的读物和历届重要文学奖评选获奖的作品。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读物

社会科学的读物对于小学生而言似乎过于深奥和遥远,其实有很多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作品还是完全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作为吸收新知识和涉猎新领域方面最有优势的小学生,必然不能在社会科学这一领域留有空白。经典著作中实际已经包括了很多的哲学、历史、伦理学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收集整理部分适合所指导的学生群阅读的社会科学读物。[

3、自然、科普、科幻读物 

自然、科普、科幻读物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这些读物,有的接近生活,有的可以学生开阔视野,有的能引起学生关注社会及自身周围存在的一些现象,以便其能正确对待这些现象,把握自己。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4、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应该既是学生有兴趣的又是文字优美的,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满足学生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报刊书籍的积极性,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

5、与家乡相关的资料 

“谁不说俺家乡好!”但是学生对家乡又了解多少呢?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知之甚少。为此,可以开展以“阅读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的“阅读家乡”活动,通过此项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了解了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旅游事业、农村经济、交通邮电、教育卫生方面和知识,还诵背了赞美家乡山水的优美诗篇,进而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方法引导,增强阅读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可以采用了多种读的形式或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和激发,老师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激励学生阅读的欲望。

1.趣味性与专题性结合。以趣激读,小学生的阅读中低年级应以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等感性阅读为主,趣味应是让孩子们坚持阅读的良方,引领孩子们走进书的殿堂,感受文字带来的无穷魅力,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爱读书,乐读书。在这些趣味书籍的引导下,再适量结合年段特点,开展一些主题读书活动,就可以让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趣味阅读的层次上。高年级的课外阅读应由感性走向理性,以理性阅读为主,重在读书明理,读的积累,读的拓展,读的丰厚与深邃。以专题为主,也穿插趣味阅读。

2.“群体共读”与“个性自读”结合。群体共读,是指大家共同读书,书的内容可不同,但读书的时间,地点相同,这样的读书活动有浓浓的读书氛围,能把那些还不太喜欢读书的孩子吸引到读书的行列里来,也能让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一展其爱读书,多读书的风采。特别是读书当中,如果穿插孩子们的交流活动,效果将更好。个性自读是指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读书的时间,地点、书目都会不同。这应是课外阅读的主流方式。个性阅读主要在于张扬各自的特性,灵活性大,能让读者将心浸在书中,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对于不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可能不能长久坚持。两种方式交叉进行,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海的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一针见血地指出:“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课内阅读能力是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课外阅读能力则是以理解能力为核心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教学设计(语文)》